1月20日,德國《轉會市場》中國區管理員Asaikana在微博披露,在中超公布新政的背景下,一些俱樂部依然采用了投機取巧的方法,來繞過調節費等政策。
Asaikana微博原文如下:
越來越多的俱樂部開始使用“搭售”的方式來繞過調節費政策的限制。
即,一名球員A從甲隊轉會到乙隊,約定轉會費6000萬(超過了內援轉會費上限2000萬標準),于是讓球員A以2000萬轉會到乙隊,同時令梯隊球員或邊緣球員B、C、D、E也同樣從轉會到乙隊(注冊業余球員,不涉及名額),每人轉會費1000萬。使用“搭售”的方式來攤銷轉會費數額,使每個轉會費低于2000萬。這些搭售的球員通常不在乙隊的計劃中,一般會以業余身份注冊,并且會在短時間內再度轉回甲隊。搭售的球員有時是1名,也有兩三名甚至更多,這些球員通常會失去一年正常的比賽機會。在U21球員轉會名額放開限制,現在俱樂部甚至可以用職業轉會的方式來引進搭售球員,攤銷內援轉會費,預計這種形式的轉會數量會進一步增多。
外援轉會亦可以使用這種方式來進行,只要肯花費外援名額。
以前我曾經透露和警告過這種行為,當前有愈演愈烈之勢,很多有血有肉的球員,被當成了“搬運轉會費”的工具人,淪為了俱樂部的“轉賬道具”。這樣攤銷轉會費的行為不僅違背調節費政策的初衷,使之成為有名無實的空頭政策,是一種典型的刻意“逃避”轉會費的方式,同時也對“搭售”的年輕球員職業生涯造成了影響,對于支持中國足協財政監管政策、合規守法經營的俱樂部來說也是一種不公。希望引起足協重視,建議對發生轉會費的交易數量(無論業余轉會還是職業轉會)進行嚴格監管和做出明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