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韓國水原報道
7月13日,最強陣容出戰的中國女足在東亞杯女足賽第二輪比賽中,以4比2擊敗中國臺北隊,目前以1勝1平積4分,與日本女足同分,但因凈勝球少而排名第二。從2比2被韓國女足絕平,到此仗意料之中的取勝中國臺北隊,中國女足并未在比賽中展現出什么優勢。
在對陣韓國女足的比賽中場面一度陷入被動中,對陣中國臺北隊也是在2球領先下一度被追平。就整個過程而言,中國女足從上到下需要有一種危機感。不僅僅是如果末仗無法擊敗日本女足,將無緣本屆東亞杯女足賽的冠軍,而且面對明年繁重的大賽,中國女足也需要考慮能否維持住目前亞洲四強的地位。在技戰術層面特別是對抗、強度等方面如果無法有更多、更快的提升,中國女足的重振恐怕依然僅僅只能是停留于口上。
①亞洲霸主未稱雄東亞
盡管中國女足目前擁有亞洲冠軍的光環,而且是迄今為止亞洲女子足壇獲得亞洲冠軍次數最多的隊伍,但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是:中國女足在前八屆東亞杯上一次冠軍都未曾拿到過。韓國女足利用東道主優勢,在2005年首屆東亞杯女足賽上曾拿到過一次冠軍。日本女足拿到過4次冠軍,其中三次是在朝鮮女足缺席的情況下,只有2008年是以3比2戰勝朝鮮隊后以全勝戰績奪冠的。朝鮮女足則是從2013年到2017年連獲三屆冠軍。
東亞杯的冠軍遠無法和亞洲杯冠軍相提并論,但當今亞洲女子足壇五強中,四強即中、日、韓、朝都在東亞,外加一個隸屬于東南亞足聯的澳大利亞。某種程度上,東亞杯冠軍并不遜色于女足亞洲杯。當然,中國女足在2006年澳大利亞女足亞洲杯上奪得過亞洲冠軍后,時隔16年、直至2022年才重新問鼎女足亞洲杯冠軍。此番,日本女足派出的是“二隊”甚至是“三隊”出戰東亞杯,在征召的26名球員中,絕大多數海外球員缺陣,僅僅只有效力于德國斯圖加特的16號前鋒大澤春花、效力于西班牙格拉納達女足的1號門將平尾知佳兩名邊緣海外球員應召助陣,而且,有10名球員是第一次入選國家隊。而朝鮮女足又主動棄賽,中國臺北女足盡管連續第二次參賽,但因整體實力有效,最多也就是一個陪太子讀書的角色。反倒是韓國女足,幾乎組成了最強陣容,想借東道主之利再捧東亞杯。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女足此番來韓應是首次奪取東亞杯女足賽冠軍的絕好機會。盡管迄今為止,中國足協從未對外談論過中國隊此番征戰東亞杯的目標,尤其是女足,因為日常關注的群體以及關注度本身不高,外界也無從獲悉女足此番的參賽目標。但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女足以最強陣容出戰,恐怕并不僅僅只是為參賽而參賽。但前兩場比賽中,中國女足并未展現出奪冠的實力和狀態。
②似曾相識的比賽進程
在7月9日的首輪比賽中,中國女足首先出戰東道主韓國女足。自2022年亞洲杯上絕殺韓國女足奪得冠軍后,中國女足已連續在2022年上屆東亞杯女足賽以及巴黎奧運會預賽中未能戰勝韓國女足了,而且比賽中場面上也已不再占優。此番再戰,盡管中國女足在比分上確實是兩度領先,但整個比賽過程中,韓國女足還是稍有優勢,創造出來的絕對得分機會也較中國女足多。最終的平局,也算是場上內容與過程的一個真實反映。
當然,很多人會說,中國女足是兩度領先的情況下被對手追平,而且還是在傷停補時階段。這確實是令人感到遺憾,但反過來,這何嘗不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所致?不管是主教練米利西奇還是隊員,都在賽后對傷停補時階段的丟球耿耿于懷,但同時也承認,韓國女足的不斷進攻給中國女足以巨大的壓力,最后階段的兩個丟球都是出現在對手的猛攻之際。
不過,遺憾的是,在隨后與中國臺北隊的比賽中,中國女足在早早地以兩球領先的情況下,至上半時結束前的30多分鐘時間里,盡管創造出了擴大比分的機會,而且像14號霍悅欣一腳遠射還擊中門楣彈出,但遲遲未能盡早地殺死比賽。這其實也給中國臺北女足在下半時提供了反擊機會。易邊后,中國臺北女足反擊更加堅決,連續攻入2球,將場上比分改寫為2比2。當然,最終中國女足還是由王妍雯、邵子欽在最后階段連入2球,以4比2拿下了比賽。
但不得不說的是,如今的中國女足正處于新老更新階段,場上球員對于比賽的閱讀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問題,而且在2比0取得領先之后,整個隊伍的轉換、節奏等明顯慢了下來,沒有給對手足夠的壓力,進而抓住機會擴大比分。而半場之后,將絕對主力陳巧珠替換下場,換上第一次代表中國隊出戰的呂亞童,用宋端換下前鋒智杰,至第60分鐘時又用劉靖換下王霜。這似乎給場上球員傳遞出的信息是:留力準備下一場與日本隊的決戰了。就是在這瞬間,中國臺北隊利用反擊將場上比分追平。這樣的細節其實也反映出教練在臨場指揮方面有待商榷。
盡管米利西奇在賽后明確表示,“國際比賽沒有一場是容易。”而且他本人也只是要求隊員要認真打好這場比賽,甚至在賽前還以澳大利亞女足數天前輸給巴拿馬女足為例,希望隊員們以認真態度準備這場比賽。但很顯然,效果并不像賽前所希望和要求的那樣。
③女足需要有“危機感”
日本女足在第二場比賽中戰平了韓國女足,這使得16日中國隊與日本隊的比賽將成為一場冠亞軍決賽。中國女足只有戰勝日本隊,才能歷史上第一次登上東亞杯冠軍寶座。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女足本屆東亞杯前兩場比賽的策略很值得商榷。
對中國女足本身而言,目前正處于新老更新之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多地給年輕球員以鍛煉機會,這就大有文章可做。像相比第一場對陣韓國隊,中國女足在對陣中國臺北時首發更換了6名球員,門將朱鈺、前鋒智杰、中前衛王妍雯、沈夢雨以及右后衛霍悅欣、中后衛竇加星都沒有參加第一場比賽,而像吳海燕、王霜、張馨等三名超過30歲的老隊員依然首發。在一周戰三場比賽的情況下,而且明知道最后一場與日本隊的比賽更為關鍵,緣何就不能讓三名年過三旬的老隊員輪休、從而更好地準備與日本隊的決戰?
另一方面,教練組的用人也很值得商榷。本屆東亞杯已經戰罷兩輪,但一個突出的印象是:很多球員在比賽中所司職的位置與習慣的或在俱樂部隊中所司職的并不是同一個位置。像王妍雯一直是前鋒,而且以往在國家隊中也是司職前鋒,但如今卻以中前衛的身份出戰。盡管在對陣中國臺北隊的比賽,在場上僵持的情況下,利用一腳遠射幫助中國女足再次比分領先,但司職中前衛的位置讓人感覺王妍雯在場上踢得別扭。
再譬如霍悅欣,中國球迷記住她是在烏茲別克斯坦進行的女足U20亞洲杯上對陣朝鮮女青隊的比賽中一腳驚世超級遠射。在本場比賽中,霍悅欣被安排在右后衛的位置上。由于中國臺北女足在左路的進攻并不算有成效,所以霍悅欣作為邊后衛,并未真正經受考驗,但在比賽中,霍悅欣更多地是出現在中場位置,而且上半時結束前的那一腳遠射擊中門楣,險些幫助中國女足進一步擴大比分。作為一名攻擊屬性非常強的球員,改打右后衛的位置,這樣的安排很顯然值得商榷。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不少。作為國家隊,更注重的是球員的組合,畢竟隊伍不像俱樂部那樣有較長時間進行磨合。那么,多名球員在國家隊中所司職的不是自己所習慣的位置,教練在選拔球員時緣何不是從聯賽隊伍中選拔球員、而是非要到國家隊來臨時改變球員的習慣位置?
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女足在2023年11月無緣巴黎奧運會女足賽之后,就已經進入了換血期。如今的主教練米利西奇在2024年5月就已經接手中國女足。但這一年來,中國女足似乎尚未完成新老交替,因為在過去一年中,依然是老隊員為主,并沒有抓住近兩年的大賽空檔期來選拔更多的年輕球員入隊,并爭取更多的鍛煉機會。就像在這次東亞杯上,除了邵子欽作為2003年出生的球員,算是在國家隊中坐穩了主力位置之外,其他依然都是老面孔。像呂亞童在對陣中國臺北隊的比賽中上演國家隊首秀,今年也已經28歲了。那么,為什么就不能給更多的“00后”以機會,加快中國女足的更新換代?
所有這些情況,其實都需要中國女足正視。當然,這可能是題外話了,但如果不與日本女足相比,看一下韓國女足的情況,固然有像池笑然、李金紋、金慧利等這樣年過三旬的老將,但隊伍中更多的卻是“00后”。雖然只是2比2戰平中國女足、1比1戰平日本女足,但韓國女足的年輕化卻讓中、日隊伍在比賽中都驚出了冷汗,比賽中更占優勢,而且年輕的韓國女足潛力顯然更大,未來對中國女足的威脅恐怕更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女足末仗對陣日本隊,即便是贏下對手、拿到冠軍,也需要有危機感,因為中國女足的任務并不僅僅只是眼下的東亞杯,2026年3月的澳大利亞女足亞洲杯、9月的日本亞運會才是中國女足的重中之重。